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供应链建设,全面统筹规划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2017年10月,市口岸物流办挂牌成立全国首个供应链发展处,赋予其“协同推进供应链发展、促进以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的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新职能,明确了供应链发展牵头部门,理顺了工作分工,畅通了管理层级。2018年,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和全市对外开放大会后,正式提出发展“供应链+产业”目标任务。
成都市一直坚持以获批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为契机,全力协同推动两大试点项目深入开展。本次展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供应链支撑保障体系构建。一是国际战略大通道建设。加快布局“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聚焦打造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7+5”国际铁海大通道,加快完善亚蓉欧班列“四向拓展”网络布局。二是口岸布局和功能拓展。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全国排第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覆盖率100%,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
第二:供应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供应链产业生态圈构建。成立中西部首家供应链协会,积极发挥协会搭平台、聚资源、促发展的作用。协调推动召开首届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供应链大会和2019年成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技术装备博览会,大力营造供应链建设发展齐抓共享氛围。推动组建成都交子供应链公司。二是“供应链+产业”模式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挂牌成立,首单医疗产品通关成功,加快形成生物医药“东上海,西成都”格局。
第三:供应链配套政策有力保障。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方案》,为成都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提供了根本的行动指引。拟出台《成都市关于精准支持现代供应链体系发展的政策意见》,力争每年由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持续培育壮大现代供应链市场主体,推进国家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第四:供应链试点工作创新开展。成都市供应链体系工作坚持以提高供应链管理和协同水平为目标,以先进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以供应链平台建设为载体,探索构建了符合成都实际、具有成都特色的方法路径,形成了“成都经验”。
(一)“主辅分离、主业归核”模式。即成都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将原服务于本企业的供应链平台(部门)分离后,进行独立式发展,最终成为公共、开放式的社会平台。原生产企业主要聚焦研发主业、占领价值链高端;新成立的供应链企业既服务于原生产企业也服务于社会其他企业,形成强大的资源聚集效应,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区域内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攀钢积微物联CIII供应链交易平台,成功实现了与攀钢集团主营业务的“主辅分离”及独立式发展。该模式克服了一般平台企业前期投入大、生存难、流量小等问题,平台发展迅速、成效突出,公司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0.92亿元爆发式增长到2018年的170亿元(预计)左右。
准时达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唯一授权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公司,积极践行“主辅分离”模式,借由服务富士康的精益供应链管理经验,打造能全面支持内部和外部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的供应链管理实时协同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工业互联网开放生态平台运营。
(二)“企业联盟化、联盟企业化”模式。即成都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通过构建联盟,进行产业链整合,将原服务于各自生产企业的供应链部门组建形成新的供应链平台运营企业,实现集中设计、集中采购、集中生产、集中仓储、集中配送等,切实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中印供应链平台是原崇州市包装印刷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组建联盟,以生产设备和资金入股成立新企业(生产中心),共同搭建供应链平台,坚持合作共赢、利益同享的分配机制,让原企业既管生产又负责市场、管理等诸多工作调整为只专注于市场营销,其他工作由生产中心和供应链平台负责,大幅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供应链全链条议价力、竞争力。2018年该平台已有64家企业股东,构建了14个生产基地(中心),降低生产成本8%、管理成本50%以上,全年营收突破10亿元,成为成都市中小型企业未来抱团式发展创新样板。